(相关资料图)
青岛广电6月12日讯 眼下,全民健身活动正加快复苏。为方便市民,从4月中旬起,青岛要求全市中小学校在学生离校期间,室外运动场地“能开尽开”。如今,政策落地已有一个多月,实际效果如何,又有哪些问题待解?来看记者的一线调研。
傍晚6点刚过,崂山区合肥路小学的运动场上,已是人声鼎沸。从球类运动到跑步健走,男女老少各得其乐,享受着惬意时光。
合肥路小学周边有十多个大型小区,常住居民近两万人,体育设施供不应求。4月中旬,学校的运动场地对外开放,居民“家门口”有了高品质公共运动空间。
从供给侧助力全民健身,早在2000年前后,青岛就试点开放校园运动场地,并逐渐增加开放数量。疫情防控常态化下,校园大门再度敞开,全市七成公办学校、近600所中小学在学生离校期间,将室外运动场地“能开尽开”。不到两个月,仅市南、市北、李沧、崂山四区,就有近4万人次走进校园锻炼。
学校作为校园开放的主体,打开操场也有另外一种收获。市南区基隆路小学地处人口密集区,开放通知一出,学校第一时间将3200平方米的运动场与社区共享。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增加,“感情”也随之升温。
有人叫好,也有人纠结。一周时间内,记者按照开放名单,随机探访了50所学校,超八成都向锻炼者敞开大门,但也有个别学校拒绝市民进入。
对此,有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坦言,学校履行社会责任责无旁贷,与此同时,也期盼安全和管理上的压力能得到有效纾解。
一边是用户端需求有待满足,一边是服务端承载着现实压力。作为增进市民获得感、幸福感的实事,学校开放运动场地,怎样才能办得更实、更细、更好?
青岛市社科院副研究员 程昭雯:对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,辖区政府和教体主管部门可以提供专项补贴等支持政策,来保障学校提高服务能力。对入校人员管理方面,可通过信息化手段,比如开发入校预约和身份登记的小程序等手段,加强学校管理。也鼓励居民作为志愿者参与到活动当中,通过多方努力,共同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。调研手记:开放学校运动场 群众也应唱主角既满足市民健身需求,又消除学校的后顾之忧,这是开放校园运动场地需要面对的问题。就如专家建议,面对庞大需求,不妨让公众参与进来,从接受者变为共治者,与教育部门和学校一起确立规矩、维护环境。采访中,记者也能明显感受到,市民愿意为此出一份力。让这份积极性转化为有效推力,关键就在于构建起协商机制,做到“有事大家议”。相信有了各方的努力,校园开放一定能办得更好,为全民健身再添一把火。 【视频未经版权方允许,不得转载;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】
关键词: